若您需要數字巡察解決方案,請聯系我們。
政策要求
黨中央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首次把村(社區)黨組織納入縣級黨委巡察范圍,《中央巡視工作規劃(2023—2027年)》明確要求加強對村(社區)黨組織巡察。
李希在對村巡察工作推進座談會上強調,扎實深入開展對村巡察工作,不斷鞏固黨長期執政的政治根基。
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強調,建立健全中央單位內部巡視與紀檢監察監督貫通協調機制,深入推進對村巡察工作。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深化對村巡察的最新部署要求,我們系統梳理各地創新實踐與數字化解決方案,為基層巡察工作提供可復制經驗。
各地經驗做法
受中央巡視辦委托率先開展對村巡察巡審結合試點工作。
1、工作方案:
成立省級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關于在全省開展對村巡察巡審結合試點的工作方案》,分直接巡村、同步巡審、市縣聯動三類模式。
2、試點規模:
11個市區聯動推進,10個市各提級巡審6村,每縣直巡4村;楊凌示范區兩級聯動巡審5村。
3、階段劃分:
準備、實施、總結三階段,2025年5月底前提交試點報告,7月底形成《全省對村巡察巡審結合試點情況綜合報告》和《巡審結合工作手冊》
咸陽市
禮泉縣委巡察辦按照“一類一策、一村一策”標準,提升對村(社區)巡察工作質效。
-
建立問題庫:圍繞“四個聚焦”(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群眾身邊腐敗、黨組織建設、整改落實),分類整理“具體人、具體事、具體問題”。
-
分類施策:制定“村級巡察清單”,結合巡前掌握及巡中了解,按村情定制“一體巡、直接巡、專項巡”方式,重點村單獨形成報告,其他村列問題清單。
-
巡察評估問效:通過調度、測試、實地評估等,動態跟蹤整改及線索處置效果,實行邊巡邊移交邊整改。
1、分類巡察機制
天津市著眼涉農區城鎮化水平較高、都市型和傳統型農村兼具、平原山區并存的村情實際,
針對“明星村”“拆遷村”“農業村”“薄弱村”四類村情,綜合運用直接巡察、鎮村一體巡察和專項巡察。
-
‘融入式’巡察:市委巡視干部下沉區委巡察組,強化上下聯動發現問題。
-
穿透式監督:通過個案解決同類問題,由“村里問題”倒查“鎮街責任”,體現政治巡察的定位和作用。
2、隊伍建設
培養知農時、懂農事、善農言的巡察干部,并充實熟悉財務審計、工程建設等領域的人員參與對村巡察,實現因巡育才、因巡選才。
3、紀巡聯動
巡前將掌握的重點人、重點事向巡察組充分“交底”,巡中給予巡察組紀法專業支持,巡后利用自身熟悉巡察情況的優勢,扎實做好對整改情況的日常監督,形成閉環管理。
青島市委巡察機構指導區(市)探索建立對村(社區)巡察全流程貫通融合工作機制,涵蓋紀檢監察、組織、審計、農業農村等職能部門,貫穿巡前、巡中、巡后全流程。
1、人才儲備
建立人才庫、專家智庫,擇優選拔一批熟悉基層工作的業務骨干,全域統籌、交叉編組,補充巡察組人員力量;
從農業農村等職能部門選拔專家型領導干部,為巡察組提供政策清單、政策解讀、政策咨詢、政策把關等支持。
2、巡察聯動
發揮巡察綜合監督平臺作用。定期梳理本行業領域與農業農村、基層治理相關的政策文件,形成對村(社區)巡察政策“一本通”;
梳理本系統開展的監督檢查情況,建立村(社區)黨組織問題“一覽表”;
協助巡察組精準定性情況復雜、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搭建會商研判“一平臺”。
3、巡察整改
將對村(社區)巡察發現的問題通報相關職能部門,督促其對難點問題跟進指導,對本領域存在的系統性問題開展專項治理。
荊州市
1、“巡察+”聯動監督體系
荊州市荊州區探索巡察監督和各類監督貫通融合,統籌財政、信訪、統計等12家單位,實現巡前溝通交底、巡中專業指導、巡后督促整改,持續釋放監督疊加效應。
2、問題線索快速響應機制
紀檢監察組負責人擔任“不駐組副組長”,推動線索提前介入。
3、整改評估
依托辦案協作區力量,該區紀委監委制定出臺《荊州區巡察整改審核評估工作流程(試行)》,組建審核評估小組,明確巡察整改監督責任分工、集中審核評估流程、整改和成果運用等,嚴肅巡察整改紀律。
十堰市
1、清單化管理
-
共性清單: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對村巡察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巡村工作流程圖,制定57個共性問題形成監督清單。
-
個性化清單:聚焦農村“三資”管理等關鍵領域,細化梳理生態環境、醫療教育、養老社保、道路出行等重點領域監督清單,做到“一村一單”。
2、樣板工程
提級巡察打造樣板村,建立涉農部門聯席會議機制,強化工作銜接、成果共享
3、數智賦能
“線上數據比對+線下入戶核查”提升效率,實現從“大海撈針”向“按圖索驥”轉變。
4、隊伍建設
靈活用好對村巡察人才隊伍、農業政策咨詢專家、涉農部門業務骨干等力量,組建“嵌入式”巡察組,努力使對村巡察力量足、結構優、能力強。
5、“雙反饋、雙整改、雙報告、雙促進”機制
出臺《關于在對村巡察中邊巡邊查移交問題線索辦理若干辦法》、《整改評估辦法》、《整改責任追究辦法》,編印整改實務手冊、典型案例匯編,
明確紀委監委監督檢查部門負責人兼任不駐組副組長,實現對問題線索快速跟進、及時查處,推動縣(市、區)壓實鄉鎮、村、縣直部門、縣級分管領導四方責任。
6、巡察質量評估
將對村巡察納入縣(市、區)黨委巡察質量評估內容,開展“百村巡質量評查”,實行巡察報告(清單)、線索質量、整改臺賬“三必查”。
大冶市
1、貫通協作
村級紀檢委員參與巡察,鄉鎮“巡回駐點”監督小組配合巡察組開展巡察。
村級紀檢委員作為“巡回駐點”監督的重要組成力量,也接受了巡察的全面“體檢”。
2、問題導向
市委巡察組通過梳理巡察發現的村級資金不入賬、不按程序撥付工程款、違規開支等共性問題,通過巡察反饋倒逼村級紀檢委員能力提升。
1、“巡察監督索引”
涵蓋了村級重大事項議事決策、“三資”管理等7類38項村級事務清單,細化50項具體表現,確保巡察干部能夠按圖索驥,提升對村(社區)巡察工作精準性。
2、“常規巡”“專項巡”“提級巡”
疊加“市域提級、鄉村一體、聚焦重點、專項點穴、靶向機動、區域交叉、數智賦能、協同融合、板塊聯動、回訪復盤”十種方法,確保巡深察透,不斷提升巡察監督質效。
比如,對經濟規模較大、工程項目較多、信訪矛盾較為突出、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社區)情大數據異常的村(社區)采取“專項點穴”直接巡;
對治理一般的采取“片區劃分”推磨巡;
對經濟體量小、工作基礎好的采取“巡鄉帶村”一體巡,發現問題更加精準有效。
南昌市新建區委把對村(社區)巡察作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要內容,制定針對性巡察工作方案。
1、分類巡察模式
-
鄉村一體巡:針對平穩村;
-
巡審專項查:針對經濟重點村;
-
巡紀聯動督:針對問題突出村。
2、問題管理
在收集紀委監委、組織、信訪、審計等部門巡前資料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收集鄉情、村情、民情、警情等有關材料,按照“具體人、具體事、具體問題”分類整理,建立問題庫,并分析研判共性問題,形成問題監督清單。
3、人才庫
將鄉鎮紀檢干部、組織專干、財會人員、村級監察聯絡員和包村干部等納入村級黨組織巡察人才庫。
4、“雙交辦、雙監督”機制
梳理巡察村(社區)發現的共性和突出問題,既交辦鄉鎮黨委進行整改,又交辦區職能部門開展專項整治,并由區鄉兩級紀委進行監督,有效破解村級黨組織力量資源不足、整改見效慢等實際問題。
宿遷市
強化市縣融合、“數”訪融合、巡改融合,深入推進對村(社區)巡察工作。
1、數訪融合
通過數據建模(種糧補貼、低保評定等)分析130萬條數據,精準鎖定問題。
2、邊巡邊改、巡改融合工作機制
對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運用立行立改、巡察建議等方式,推動被巡察黨組織、職能部門巡中整改。
常州市天寧區
1、邊巡邊查提升對村巡察質效
巡前通過發函收集書面情況、召開情況通報會等方式,全面了解被巡察村的村情村貌、黨組織建設、矛盾焦點等內容,明確監督重點,找準主攻方向。
巡中堅持依靠群眾,廣泛走訪村民,并通過張貼巡察二維碼、發放巡察“小卡片”等方式,拓寬群眾參與監督的渠道。
2、“室組地巡”聯動
圍繞可疑問題加強會商研判,對可查性強的問題線索及時移交,促進巡中成案。
數字巡察解決方案
一方面,通過系統提供巡察人才庫、被巡察單位數據庫、巡察知識庫、巡察模板庫、數據模型預警分析,為巡察工作提供全要素保障,方便巡察小組更快掌握情況。
另一方面,通過系統創建巡察活動,制定巡察計劃,并針對各單位特點,通過系統分行業、分領域、分層級制定個性化巡察清單,明確、細化巡察目標和任務,有效提升監督針對性。
開展現場巡察及“碼上巡”,通過系統展現巡察進度情況、記錄巡察相關資料,自動進行問題底稿匯總及底稿論證資料支撐,并生成巡察報告。
通過系統進行巡察線上反饋、移交,形成巡察臺賬管理。紀檢監察和組織部門相關工作人員通過系統直接向整改單位下發問題整改清單,線上記錄整改全過程,保障問題整改落實到位。巡察辦統籌協調、跟蹤督促、匯總報告。